現代泰國的承先啟後:拉瑪一世(上)

(曼谷大皇宮,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Chakri_dynasty)

泰國是東亞地區少數仍採行君主制的國家,時至今日已傳位到了十世王-瓦吉拉隆功,也就是拉瑪十世。顧名思義,現在的泰國正在拉瑪王朝的統治下,有時稱為曼谷王朝(因首都設在曼谷),有時我們也說卻克里王朝。在拉瑪一世開啟王朝璀璨的三百年風華前,曾有個國詐僅僅13年的吞武里王朝,而吞武里的前朝也是長壽的百年王國(大城王朝)。這是為什麼呢?一切得從鄭信大帝與通巒(也就是後來的拉瑪一世)的故事說起。




(拉瑪一世,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Rama_I)


1737年3月20日,通鑾出生於皇都阿育陀耶(俗稱大城),父親是孟族人,母親是漢人,這位未來的國王是個不折不扣的混血兒呢!通鑾小時候就被送到宮中為侍,結識同在宮中的鄭信,兩人也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;長大後,通鑾逐漸在政治與軍事方面嶄露頭角,被國王任命為叻丕府副府尹,相當於今日的副省長或副縣長。


● 小補帖:孟族人是緬甸與泰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,在素可泰王朝前大致支配泰緬一帶,今日則多分布在緬甸(全國第四大少數民族)與泰國南部,與泰族漸漸融合。


1767年,暹羅與緬甸之間的戰況急轉直下,大城的昔日輝煌毀於一旦,正式滅國。背負著復興國家的使命,通鑾決定跟隨童年好友鄭信逃離大城,以期未來反攻緬甸。通鑾在經歷數次抗緬戰役中,逐漸成為鄭家軍中最重要的指揮官之一,並在鄭信登基為王之後,參與國內的統一戰爭,南征北討,擊破割據各地的軍閥,使吞武里成為一統全國的唯一政權。


以結果來看,泰國在鄭信與接棒的拉瑪王朝的領導下站上風雲之巔,但過程可說是充滿戲劇性。新任國王鄭信當然不會以光復自滿,他用盡力氣想要稱霸東南亞,收回大城時期的無數藩屬與附庸國(被緬甸搶走或紛紛中立)。此時,角逐地方霸主的勁敵還有:想要再次打敗泰國的「緬甸」,以及明朝滅亡後自詡為漢文化繼承者的「越南」;另外,清朝也在這場三國演義中扮演老大哥的角色--罩子放亮點,別打到我大清來。

(當時東亞地區的地理概況,https://kknews.cc/zh-hk/history/v42a4l.html)


當年與泰國打得不可開交的緬甸,為了爭取補給路線、並鞏固後方安危,避免腹背受敵,頻繁騷擾位在中緬邊境,雲南南部一帶的少數民族村落;當地土司(相當於仕紳、領袖)趕緊向地方政府反映,輾轉傳到了乾隆皇帝的耳中。此舉當然驚動乾隆皇帝,但他當時正忙於征服新疆,無暇顧及;1765年成功征服新疆後,乾隆皇帝立即命旗軍自雲南南下發動進攻


碰上來勢洶洶的清軍,國內鬧空城計的緬甸被迫調回主力部隊,無法專心鞏固剛打下來的暹羅。清軍勢如破竹,一路打到了緬甸首都,好在緬甸主力及時趕回,檔下了攻勢。清緬之間的戰爭,前前後後四次戰爭由緬甸獲得全勝(笑);最後雙方心不甘情不願地和談,互相釋放戰俘,並恢復兩國之間的關係與固有疆域。但其實最大的贏家是泰國,鄭信與通鑾便趁著中緬打得不可開交時,再次崛起,在一年之內收復了國土,成功復國。


鄭信接著派遣通鑾征討四方,他也不負所望,先於1774年擊敗最大的敵人:緬甸軍,收下原緬甸屬國蘭納(今泰北地區,主要民族為大泰族),再陸續征服了今素林府(今泰國東北,主要民族為高棉人)、萬象、南掌、占巴塞(今寮國,主要民族為佬族,泰族分支)等地。


立下大功的通鑾因此受鄭信封爵,封號「昭披耶卻克里(Chao Phraya Chakri),是泰國最高等地的爵位,權傾一時。暹羅逐漸在中南半島上的權力鬥爭中佔領上風(與越南此起彼落),此刻唯一未稱臣的國家只剩下柬埔寨。

(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,拍攝當天陰雨綿綿......)


其實,阿育陀耶本來是認柬埔寨高棉王國為宗主國,但趁著其逐漸衰落而自立,最後反而打敗柬埔寨,收服為藩屬國。但隨著大城被緬甸攻破,柬埔寨乘隙脫離暹羅的控制,恢復獨立。不過多久時間,暹羅王國再度復辟,夾在越南阮氏與鄭信之間的柬國朝廷,逐漸出現主張親暹派與親越的兩大派系。


1769年,鄭信要求親越的烏迭二世(Outey II)稱臣未果,派遣通鑾攻打暹粒(Siem Reap,就是吳哥窟的所在地),再命另一位大將哥薩提布攻打馬德望(Battambang,今柬埔寨第二大城),而此時鄭信正在南方親征叛亂的洛坤(Nakhon,今泰國南方第一大府),無法抽身。


不過,鄭信早已盤算好一切:待通哥二將戰勝後與大軍會合,再集中火力攻入首都金邊。戰事初期一切順利,鄭信成功取下洛坤,但不幸在回程時碰上風暴雨,使得船艦無法順利趕回;而遠在柬埔寨前線的暹羅軍竟誤傳鄭信陣亡的謠言,軍心大亂,只好先撤退,留下第一次泰柬戰爭的遺憾。


1776年,這回鄭信從水陸兩面夾擊,直搗金邊,順利將烏迭二世趕走後,扶植親暹羅的安農二世(Ang Non II)為新任柬埔寨王。烏迭二世撤退到了今柬埔寨的東邊,希望可以爭取到越南的保護;然而他的如意算盤也只是一場空,此時越南發生了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抗爭-西山起義(由西山區的阮氏三兄弟發起,最終阮氏統一全國,結束兩百五十多年的分裂)。越南政府根本自顧不暇,烏迭二世只好狼狽地逃回金邊,稱臣於安農二世的腳下,甘願以副王輔佐朝廷。


1779年,親越南的烏迭二世在柬埔寨內亂中去世,頓時宮中陰謀論四起,使得朝府內再度爆發了親越派與親暹派的角力。這場突如其來的權力鬥爭,吸引越南王阮福映的注意力,想要趁機把柬埔寨攬入其勢力範圍。不可避免地,暹羅與越南角逐藩屬國的戰爭幾乎一觸即發;1782年,吞武里王朝調動二十萬精銳部隊,由一夫當關的通鑾率領出師柬埔寨,但此時竟從國內捎來政變的壞消息:鄭信被俘虜了!此時暹羅面臨著棘手到不行的狀況,國家元首空位,國王的頭號大將又在國外打仗,而這也正埋下通鑾推翻鄭信的種子……。


(未完待續)
(鄭信,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Taksin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孕育曼谷的命脈-河流之母:昭披耶河

曇花一現的天命:鄭王大帝

帝王歲月的最後餘暉:拉達那哥欣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