曇花一現的天命:鄭王大帝

100泰銖背面的鄭王像
(圖片出處:http://www.banknotenews.com/files/tag-thailand.php

俗語有言:「亂世出佳人」,筆誤,是「亂世出英雄」。亂世之中總有一位英雄人物,出面收拾殘局,一舉稱王(或是被後人收割);總之,總有那麼一位英雄終結渾沌,迎接繁盛,成了傳世佳話。隆重介紹:光復泰國的亂世英雄-
鄭信,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鄭王(Taksin the Great)。鄭信一手打跑了滅掉前朝的緬甸人,建立「吞武里王朝」,只可惜國炸不長,前後只有短短13年,甚至比開創漢朝盛世的秦朝,以及引領唐朝天下的隋朝還要短,不過鄭信同樣將暹羅霸主的棒子(被迫)交給了下一個強勢的政權-由拉瑪家族在位至今的曼谷王朝。

時間回到18世紀下半葉,長年受到緬甸人侵擾的阿育陀耶,終究不敵猛烈的攻勢而敗下陣來,讓出稱霸東南亞半島四百餘年的領導地位。泰漢混血的鄭信被欽旨為抵禦緬甸的大將,卻連連戰敗,無法拯救國家的命運,但他從未放棄復國的機會。此時的緬甸由貢榜王朝的辛標信(Hsinbyushin)領導,堪稱王朝史上最愛四處征戰的國王,不僅打下暹羅,更頻頻向清朝雲南進攻。雖然他立下豐功偉業,但過於向外討伐導致兵力分散,給了鄭信天大的機會各個擊破緬甸軍的防守,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成功光復泰國,自立為王,史稱吞武里王朝的鄭信大帝。

位於大城的柴瓦塔那蘭寺(Wat Chai Watthanaram)

當然,好不容易打下大城的緬甸王,是不可能輕易拱手讓人的,很快地就重整旗鼓,再次向泰國猛烈進攻。不過這次,鄭信不會再給緬甸第二次機會,首先重整國內各派勢力,重新掌握大權,一鼓作氣將緬甸勢力趕出國境,同時收編許多受到緬甸控制的邊疆小王國,例如:蘭納(今部分清邁)、萬象(今永珍)、瑯勃拉邦、占巴塞(今寮國北部)等地,擴張吞武里王朝的勢力範圍。雖疆域不如阿育陀耶時期遼闊,但在鄭信的領導下成功將新的王國推向文化與國力的新高峰,不再受外族入侵,也奠定了現代泰國的版圖。

然而,作為前朝百年首都的大城早已因戰亂而面目全非,吞武里王朝勢必要尋找一個新的地點建立新的政治中心。鄭信掐指一算,選中今日位在湄南河西岸,一個名為吞武里(Thonburi)的軍事要塞,作為王國新都,他的王國也因此被稱為吞武里王朝。地理位置優越的吞武里距離海岸線僅僅二十多公里,與鄭信想大力發展貿易的想法不謀而同,也因此雀屏中選。鄭信在位期間積極鼓勵對外貿易,修築運河,與清朝建立忠誠的納貢關係,使暹羅國的力上升,逐漸從戰亂中重新抬起頭來。

鄭王的加冕典禮
(圖片出處:http://upic.me/i/qe/2n302.jpg)

擁有華裔背景的鄭信,在討伐外患的過程中受到不少眷顧,不僅有當地華僑商人的支持,某種程度上也拉近他與清朝的距離;當然,所謂「敵人的敵人,就是我的朋友」,攻打緬甸不遺餘力的鄭信最終也獲得清朝的政治與貿易認同。鄭信得以稱帝可說是具備「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」,果然是亂世出英雄啊!

通常一個好的劇情演到這裡,轉捩點大概就要出現了。吞武里王朝在鄭信的領導下大興土木、大肆征戰過了頭,怨言四起,實質上也逐漸削弱好不容易重新打好基礎的王國。首先,鄭信試圖讓吞武里回到大城王朝那般的尊榮地位,積極攻打鄰居以及當年阿育陀耶的附庸國,耗費過多人財;同時,功成名就的鄭王因篤信佛教,認為自己已經達到「涅槃」,進而引發一場宗教紛爭。這兩個原因直接影響到鄭王的權力鞏固。

名為吞武里的軍事要塞
(圖片出處: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Thonburi)

壓垮大象最後一根稻草的,是一場官逼民反。當年被緬甸橫掃的舊都大城地下,埋著民眾帶不走的金銀財寶,在風平浪靜後引起大家覬覦;此時,地方官跳了出來,壟斷當地挖寶事業,還要求高額的「挖寶稅」,因此引發了大規模的反抗,佔領了官邸。地方官倉皇逃到首都,向鄭信求救,國王一聲令下,將城內剩餘的兵力都派往大城平反。至於其他軍隊都跑哪去了呢?原來暹羅的主力部隊都被他派去攻打柬埔寨了,也就是說吞武里鬧了空城。雪上加霜的是,被他派去大城鎮壓的軍隊,偏偏選在這個時候倒戈了,倒戈了,倒戈了,一路打回吞武里。

空空如也的吞武里被反叛軍打得亂七八糟,名為為民平反,實為燒殺擄掠,連鄭王都被抓了來,首都陷入一片混亂。此時消息傳到了柬埔寨前線,將軍馬上與對方議和,率領軍隊班師回朝,嚴逞叛亂過頭的反叛軍。自知打不過正規軍的反叛軍,向將軍提議:大家有緣山水相逢,不妨你來當皇帝吧!相信各位看官們,已經猜到這位將軍是誰了吧?就是後來篡位建立曼谷王朝,世人稱為「拉瑪一世」的通鑾。

拉瑪一世
(圖片出處: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Rama_I)

峰迴路轉,暹羅的實質領導權已經落到了他的昔日親信通鑾手上。結論就是鄭王被處死,通鑾登基為新的泰王,國號改為卻克里(Chakri),將首都搬到吞武里(昭披耶河西岸)對面的曼谷(東岸),成為另一個受到泰國人民愛戴的君王。

關於鄭信被處死的故事,民間流傳各種版本,官方亦有不同記載。根據《皇家泰國編年史》,他發瘋了後要求見通鑾一面被拒,不久後就被斬首。但越南史料《大南實錄》則寫到,鄭信被下令按照泰國傳統,有尊嚴地被木棍打死。更有人說,鄭信本人秘密逃亡,被處死的只是一個替死鬼。不論真相為何,鄭信一手建立的吞武里王朝終究脫離不了改朝換代,在他被處死後沒多久,就由通鑾篡位,他的王朝也延續到今天,傳到了第十世。

時至今日,鄭王在民間的影響力依然清晰可見。當年他大力推廣佛學與文教,可說是帶領泰國邁入現代雛形的幕後推手。而鄭王的形象在國內一直被崇拜,尤其在政體改為君主立憲制後,在人民心目中直線攀升,法律也明訂須尊稱鄭王為「大帝」;全國各處立有他的雕像,曼谷也有一座以他為名的橋樑與雕像,在昭披耶河岸上還有一座雄偉的鄭王廟,設有祭壇讓後人祭拜。甚至在鄭王的故鄉-廣東澄海,發現了他的衣冠墓,據傳是由後人偷偷帶回的;1994年,二公主詩琳通曾親自前往澄海致祭。


鄭王雕像
(圖片出處:https://commons.wikimedia.org/wiki/File:Statue_of_King_Taksin.JPG)

鄭王的傳奇一生,畫上句點。他的崛起,有如小說一般;他的殞落,也像事先寫好劇本一樣,那麼「剛剛好」就被栽掉了。或許,這也是造就他英雄般事蹟的原因吧!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孕育曼谷的命脈-河流之母:昭披耶河

帝王歲月的最後餘暉:拉達那哥欣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