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現代泰國的承先啟後:拉瑪一世(上)

圖片
(曼谷大皇宮,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Chakri_dynasty) 泰國是東亞地區少數仍採行君主制的國家,時至今日已傳位到了十世王-瓦吉拉隆功,也就是拉瑪十世。顧名思義,現在的泰國正在拉瑪王朝的統治下,有時稱為曼谷王朝(因首都設在曼谷),有時我們也說卻克里王朝。在拉瑪一世開啟王朝璀璨的三百年風華前,曾有個國詐僅僅13年的吞武里王朝,而吞武里的前朝也是長壽的百年王國(大城王朝)。這是為什麼呢?一切得從鄭信大帝與通巒(也就是後來的拉瑪一世)的故事說起。 ●「鄭信篇」傳送門: http://hellogaluly.blogspot.com/2017/09/blog-post.html (拉瑪一世,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Rama_I) 1737年3月20日,通鑾出生於皇都阿育陀耶(俗稱大城),父親是孟族人,母親是漢人,這位未來的國王是個不折不扣的混血兒呢!通鑾小時候就被送到宮中為侍,結識同在宮中的鄭信,兩人也成為無話不談的好朋友;長大後,通鑾逐漸在政治與軍事方面嶄露頭角,被國王任命為叻丕府副府尹,相當於今日的副省長或副縣長。 ● 小補帖:孟族人是緬甸與泰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,在素可泰王朝前大致支配泰緬一帶,今日則多分布在緬甸(全國第四大少數民族)與泰國南部,與泰族漸漸融合。 1767年,暹羅與緬甸之間的戰況急轉直下,大城的昔日輝煌毀於一旦,正式滅國。背負著復興國家的使命,通鑾決定跟隨童年好友鄭信逃離大城,以期未來反攻緬甸。通鑾在經歷數次抗緬戰役中,逐漸成為鄭家軍中最重要的指揮官之一,並在鄭信登基為王之後,參與國內的統一戰爭,南征北討,擊破割據各地的軍閥,使吞武里成為一統全國的唯一政權。 以結果來看,泰國在鄭信與接棒的拉瑪王朝的領導下站上風雲之巔,但過程可說是充滿戲劇性。新任國王 鄭信當然不會以光復自滿,他用盡力氣想要稱霸東南亞,收回大城時期的無數藩屬 與附庸國 (被緬甸搶走或紛紛中立)。 此時,角逐地方霸主的勁敵還有:想要再次打敗泰國的「緬甸」,以及明朝滅亡後自詡為漢文化繼承者的「越南」;另外,清朝也在這場三國演義中扮演老大哥的角色--罩子放亮點,別打到我大清來。 (當時東亞地區的地理概況,https://kknews.cc/

曇花一現的天命:鄭王大帝

圖片
100泰銖背面的鄭王像 (圖片出處:http://www.banknotenews.com/files/tag-thailand.php ) 俗語有言:「亂世出佳人」,筆誤,是「亂世出英雄」。亂世之中總有一位英雄人物,出面收拾殘局,一舉稱王(或是被後人收割);總之,總有那麼一位英雄終結渾沌,迎接繁盛,成了傳世佳話。隆重介紹:光復泰國的亂世英雄- 鄭信,也就是鼎鼎大名的鄭王(Taksin the Great)。鄭信一手打跑了滅掉前朝的緬甸人,建立「吞武里王朝」,只可惜國炸不長,前後只有短短13年,甚至比開創漢朝盛世的秦朝,以及引領唐朝天下的隋朝還要短,不過鄭信同樣將暹羅霸主的棒子(被迫)交給了下一個強勢的政權-由拉瑪家族在位至今的曼谷王朝。 時間回到18世紀下半葉,長年受到緬甸人侵擾的阿育陀耶,終究不敵猛烈的攻勢而敗下陣來,讓出稱霸東南亞半島四百餘年的領導地位。泰漢混血的鄭信被欽旨為抵禦緬甸的大將,卻連連戰敗,無法拯救國家的命運,但他從未放棄復國的機會。此時的緬甸由貢榜王朝的辛標信(Hsinbyushin)領導,堪稱王朝史上最愛四處征戰的國王,不僅打下暹羅,更頻頻向清朝雲南進攻。雖然他立下豐功偉業,但過於向外討伐導致兵力分散,給了鄭信天大的機會各個擊破緬甸軍的防守,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成功光復泰國,自立為王,史稱吞武里王朝的鄭信大帝。 位於大城的柴瓦塔那蘭寺(Wat Chai Watthanaram) 當然,好不容易打下大城的緬甸王,是不可能輕易拱手讓人的,很快地就重整旗鼓,再次向泰國猛烈進攻。不過這次,鄭信不會再給緬甸第二次機會,首先重整國內各派勢力,重新掌握大權,一鼓作氣將緬甸勢力趕出國境,同時收編許多受到緬甸控制的邊疆小王國,例如:蘭納(今部分清邁)、萬象(今永珍)、瑯勃拉邦、占巴塞(今寮國北部)等地,擴張吞武里王朝的勢力範圍。雖疆域不如阿育陀耶時期遼闊,但在鄭信的領導下成功將新的王國推向文化與國力的新高峰,不再受外族入侵,也奠定了現代泰國的版圖。 然而,作為前朝百年首都的大城早已因戰亂而面目全非,吞武里王朝勢必要尋找一個新的地點建立新的政治中心。鄭信掐指一算,選中今日位在湄南河西岸, 一個名為吞武里(Thonburi)的軍事要塞,作為王國新都,他的王國也因此被稱為吞武里王朝。地理位置優越的吞武里距離海岸線僅僅

帝王歲月的最後餘暉:拉達那哥欣島

圖片
可以明顯看到島上的古老建築與沿河岸蓋的傳統樓居。 (圖片出處:https://farm9.staticflickr.com/8580/16616301606_7a9656811a_h.jpg) 【一分鐘認識曼谷老城】 大家對歐洲的印象,不外乎就是金碧輝煌的城堡與宮殿,或宛如童話故事般的街景與小鎮吧!像是捷克布拉格、瑞典斯德哥爾摩,或瑞士蘇黎世等,好玩又好逛的景點通常都聚集在一起,不僅吸引人潮,在當地的歷史文化上更是舉足輕重,它就是所謂的「舊城區」。位處世界人口密度位最高的東亞地區,台灣與鄰近國家的大城市處處可見摩天大廈,但是你知道嗎?在泰國曼谷,也有一個保存完整又好好玩的「老城區」呢!如果說昭 披 耶河(又稱湄南河)是泰國的大動脈,源源不絕供給著人民養分,那麼「拉達那哥欣島(Ratthanakonsin Island)」就是微笑王國不停跳動的心臟。 【歷史背景】 西元1767年,稱霸東南亞半島四百多年的阿育陀耶王朝(大城)終究敗給了宿敵緬甸,大片國土落入緬甸人的控制。(覺得很遙遠嗎?當年清朝頒布了一條法條:禁止渡台官員攜帶家眷,而十年後發生了林爽文事件。)但不久後英雄出現了!身上流著泰族與漢族血液的昔日大城將領-鄭信,率領經歷亡國之恨的泰國人與當地華僑捲土重來,擊退了緬甸守軍,光復故土,先掌聲鼓勵!當年年底,鄭信宣告暹羅復辟,訂國號為「吞武里王朝」,自稱 波隆羅闍四世, 史稱鄭信大帝。 鄭王廟 (圖片出處:https://f.ptcdn.info/933/021/000/1406996681-202309505d-o.jpg) 經過多年戰亂,當時的舊都大城已是面目全非、繁華不再,鄭信因此決定將首都遷往湄南河西岸,一個名叫吞武里的軍事要塞(而東岸的主要居民則多為華裔與越南商人)。鄭信在位初期時大力修築運河,鼓勵對外貿易,並對清朝表達附庸之意,使暹羅(泰國舊名)得以獲得短暫休息,國力HP大幅上升。 可惜好景不常,據傳鄭信晚年像發了瘋似的自封為佛,造成國內佛教各教派的分裂與鬥爭,同時又因為過度積極擴張領土,導致民心渙散、民生衰落,民亂四起;最終,鄭信被反叛軍 罷黜。1782年 4月,鄭王的昔日親信-將軍達鑾親自下令,處決了晚年瘋癲的鄭信,並在群眾的支持下自立為王,史稱拉瑪一世,改國號為「卻克里王

孕育曼谷的命脈-河流之母:昭披耶河

圖片
【一分鐘認識泰國第一大河】 說到曼谷的旅遊勝地,最受歡迎的不外乎大皇宮、玉佛寺、鄭王廟,或是著名的河濱夜市Asiatique、水上市場等等,這些景點分享著一個鮮少有人注意到的共通點:皆坐落於 昭披耶河 的兩岸上。昭披耶是泰國最長最重要的河流,發源自泰國北部,穿過曼谷後流入暹羅灣,將這座人口千萬的大城市一分為二,養育著全國六千多萬人民。東岸就是今日大家熟悉的曼谷市區,西岸則為吞武里王朝舊皇城所在地。 (圖片出處:http://bangkok.tgcondo.com/news/6-new-condo-project-plan-bangkok-s-chao-phraya-river) 【名字由來】 ● 泰文:「แม่น้ำเจ้าพระยา( Chao Phraya) 」 直譯為河中之王,同時也是泰國皇室中最高的頭銜,其地位相當於西方世界中的公爵,例如:英國的海豚公爵=泰國的海豚昭披耶。 ● 中文:華人世界將這條河稱為「湄南河」,估計是錯誤的翻譯,因為在泰文中「湄南」本意就是河流(或是「河之母」),換句話說,若把湄南河翻譯回泰文,會出現「河河」的窘境。 ● 西方文獻:有時將 昭披耶河 稱為The River of Kings,就像拉瑪一世如此稱呼她,古代文獻中曾記載為「Menam」,可能是造成中文「湄南河」翻譯錯誤的原因吧! 【歷史背景】 稱這條河為曼谷的母親絲毫一點也不為過,肥沃的沖積平原養育曼谷人的祖先,留下令人驕傲的文化,更塑造了今日我們所見的天使之城。在西方帝國主義入侵之前,純樸的曼谷人生活起居都倚靠著昭披耶河,種田、蓋房、洗衣洗菜、釣魚釣蝦,家家戶戶都是與河共存的水上人家(水上市場是真實存在的!)。 以前往來昭披耶河兩岸沒有天橋或馬路,只能乘船過河,時至今日的曼谷已邁入現代化,過去身兼民生與交通中樞的昭披耶河,搖身一變 成了觀光客不可錯過的必玩景點,沿岸還可見到各家國際連鎖的大飯店,但在泰國人心中,其 河流之母 的印象猶如已逝泰王蒲美蓬那般的崇高呢! 昭披耶河的 岸上可以見到不同文化與宗教和諧地並存著,沿岸不僅有小乘佛教的寺院、基督教的教堂、伊斯蘭教的清真寺、漢人的宗廟祠堂,還有道教的清水祖師、觀音與媽祖廟以及各種原始信仰中的祭壇等,多元的信仰系統見證泰國多民族的歷史背景